天津增殖放流多类苗种100余万尾
(资料图)
央广网天津6月6日消息(记者周思杨)为增强社会各界对增殖放流的认知和参与程度,提高人民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,在6月6日“全国放鱼日”当天,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在滨海新区中心渔港组织开展“全国放鱼日”天津渤海湾同步增殖放流活动,向渤海湾投放中国对虾、三疣梭子蟹、半滑舌鳎等苗种约100余万尾。
活动现场(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)
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,是鱼、虾、蟹、贝等海洋生物的产卵场、索饵场和育肥场,有“天然鱼池”之称,在我国渔业水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2023年以来,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统筹各类资金,科学编制实施方案,统筹布局放流区域和放流品种,出台多项措施强化苗种验收全过程监督,确保放流取得实效,计划于2023年在天津市近岸海域和内陆重要渔业水域放流鱼、虾、蟹、贝等各类苗种10亿单位,放流品种20余个。
活动现场(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)
据悉,持续增殖放流在修复渔业资源、改善水域生态环境,促进渔业增效、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据相关科研部门对天津海域调查显示,中国对虾资源量由2007年的30.8吨提高到2022年的419.31吨、三疣梭子蟹资源量由2007年的117吨提高到2022年的291.98吨,数量明显增加。同时,天津加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力度,实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增殖放流,截至2022年,累计放流松江鲈鱼127万余尾。据2022年春季调查显示,天津近海松江鲈鱼资源密度为3.52尾/平方千米,资源恢复效果显著。
此外,增殖放流在净化水质和实现海洋碳汇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据测算,天津市海域每年增殖的贝类约能减碳6500吨、氮1320吨、磷100吨,可以有效推动海洋渔业碳汇工作,净化水质。持续多年的增殖放流使渔业生物群落结构逐步趋向较为稳定的状态,多品种的增殖放流也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,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。
关键词: